查看原文
其他

学界、企业、联合国专家共话AI向善,产生了哪些火花?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I-AIIG)主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支持、多家人工智能学术机构参与的“U&AI | AI for SDGs Youth Bootcamp——AI促进可持续发展青年创造营”于2021年6月启动全球招募,本次创造营围绕“AI助力迈向智能和可持续的未来”下设八大赛道,涵盖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数字包容性等全球可持续发展主要议题。

创造营招募已完成,收到来自全球五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千余名学员线上报名。


截至昨晚,学员们已经以团队形式提交各自的原创“AI4SDGs创新解决方案”,角逐半决赛。优胜团队将进入下一阶段,接受定制化培训。


招募同期,U&AI已举办二十余场“大师公开课”,来自全球十余个国家的顶级专家学者、联合国系统代表、企业代表共同为学员带来人工智能技术的权威解析,剖析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挑战,创新和治理的最佳实践,共同探讨AI如何更好地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清华大学I-AIIG副院长梁正教授带来创造营首场公开课,围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助力可持续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解读、AI面临的挑战切入,指出在推进AI发展的过程中,应引导AI向善,注意管控风险,构建一个强健的、负责任的AI治理体系。


数据治理和算法治理是构建AI治理体系的关键。


数据治理应充分挖掘数据潜在的价值,同时尽可能降低数据利用的成本和控制可能产生的风险,并且在过程中应注意个人隐私的保护。


在算法治理中应识别和区分规则问题和技术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坚持安全、公平、透明和隐私保护等基本原则,实现负责任的人工智能。

清华大学I-AIIG学术委员、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教授带来《人工智能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展望》主题公开课。


龚教授表示,尽管有许多新兴发展的技术,但是人工智能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技术。目前,AI发展的技术瓶颈主要有六方面,即数据独立性、可转让性、效率、语义差距、可解释性、可靠性。


此外,AI的发展还存在治理挑战,社会公众对人工智能技术尚且存在很大的担忧,例如隐私问题、安全问题、公平性问题、和技术的滥用等。


龚教授指出应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寻找AI创新发展方向,使AI成为具有人类价值的、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技术工具。

清华大学I-AIIG学术委员、慕尼黑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所所长克里斯托夫·吕特格围绕“人工智能伦理的机遇和挑战”,结合德国的最新调查数据指出AI在护理、医学、安全、自动驾驶和教育这五大领域带来了新机遇。


AI为人类带来了新机遇,但同时也存在巨大的挑战,尤其在AI伦理方面。首先是责任问题,要明确责任主体;其次是数据开发与隐私保护的问题;此外,公平性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医疗行业。


吕特格教授表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定强有力的政策和法规,还需要建立AI伦理框架、指南等。但核心的挑战是,如何使这些指导方针具体化,并适用于AI系统。因此,在制定这些方针时,需要“量体裁衣”,根据所专注的领域提出其需要的、适用的解决方针。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国强教授刘菁菁带来题为《多模态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人类》公开课。


刘教授简要介绍了多模态AI的概念,将AI模型类比为人类的大脑,多模态AI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模型,能够处理、理解自然界中的多模态的信号(如语音、文本、图片、视频),并完成一些智能的任务,比如推断、预测、决策等。


刘教授举例说明了多模态AI如何通过积极响应(Responsive)、适应发展(Resilient)、坚守价值(Responsible)三个维度为人类社会赋能,她表示在3R原则的指导下,AI技术可以最大程度上为人类社会做贡献,同时也最小化对环境、安全、隐私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区创新中心负责人凯特·萨顿以越南大叻市改造废物管理系统以实现循环经济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与参与者一起互动探讨“人工智能将在系统性变革中扮演什么角色”。


她指出我们现在面临的严峻发展问题都是复杂的“适应性挑战”(比如解决气候变化)而不是“技术性问题”(比如造电动车),需要系统思维来解决。


显现的问题往往只是冰山一角,我们需要去挖掘深层的结构性和思维性根源。当我们理解了造成问题的整个系统,才能找到最有效的着力点去解决它们。

清华大学I-AIIG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英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中心主任曾毅在《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与治理的深度融合》公开课里讲到,在所有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相关的英文论文中,只有约0.1% 的出版物对可持续发展目标有直接贡献。


他分享了三个关于人工智能对社会影响的案例:


1.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教室里出现了人工智能监控,这是绝不应当发展的应用,而相似的模式识别技术可以并应该用来防止校园霸凌的发生;


2.人工智能可以用来监测和分析生物多样性数据,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提高动物养殖福利;


3.面部识别能定位接触者,有助于防疫工作,但也引发了与隐私相关的问题,需要做到最大限度保护隐私的情况下用人工智能驱动精准防疫。


他认为未来的可持续共生社会应当实现人类、动物、其他生物和环境和谐共生

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以《落地——技术的终极使命》为题,围绕着一系列问题展开了分享:我们从社交网络中听说的很多技术新名词、新概念,哪些是新的?哪些是有用的?它们可能对人类社会福祉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冲击?最重要的,我们每个人如何在这个确定性消失的时代、拥有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实力?


在这堂技术解析和哲学思考交汇的课程中,韦青先生引导参与者们突破认知偏差、幸存者偏差、确认偏差、观察偏差(街灯效应)等思维盲区,强调以“成长型思维”来应对当今充满混乱和不确定的快速发展的技术,实现从“吾知”到“吾学”的转变。


当我们迈入以技术创新驱动世界的新范式,我们需要在思维方式、文化、组织、政策、衡量、行为等各方面进行范式转变。


在他看来,科学与发现有关,技术与创新有关。研发技术的人需要具备工程思维,但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需要保持我们的人性。我们不能像控制技术一样控制生活。我们需要控制技术,来提升我们的生活。

天马科创投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姚晓菲女士以“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传统产业”为切入点,从产业框架谈到中美人工智能产业的对比,介绍道美国AI企业集中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应用,而中国AI企业更集中在智能机器人和计算机视觉与图像领域。


作为资深风险投资人,她介绍了一个初创企业的发展路径、融资方式以及融资渠道。


她认为一份成功的商业计划书应该具备完整的公司团队介绍、用户痛点及机遇、解决方案、产品技术等等,而一个合格的创业者应该是无所畏惧、自我驱动而且充满好奇心的。

来自UNDP曼谷区域中心的合作伙伴和项目协调专家Cissy Shen青年社会创业与创新顾问Dinh-Long Pham,为U&AI的营员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Movers工作坊。


大家在导师的带动下加深了对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解,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他们,并与其他参与者展开热烈讨论。两位导师还详细回顾了联合国是如何从千年发展目标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型,并介绍当前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各地区的进展。


通过Movers工作坊,U&AI的营员们不仅更加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定义和实践,还在线上与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们展开了一场极有意义的交流对话。

TietoEVRY公司的执行董事、人工智能全球负责人和副总裁克里斯蒂安·古特曼博士带来题为《人工智能如何改造医疗卫生、医药和制药行业》的公开课。古特曼博士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它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基本应用。


古特曼博士讲解了三个运用人工智能服务于人类健康的案例,包括诊断肿瘤,发现抗生素,帮助肌萎缩性侧索硬化 (ALS)患者复原自己的声音。


古特曼博士针对“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医生”这一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不会,但会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医务人员会替代不会使用的医务人员。


最后,古特曼博士呼吁全球分享数据、模型和成功案例,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经纶世纪医疗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余中博士围绕“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融合学习建立共生系统”,重点探讨了人类智能(HI)和人工智能(AI)融合学习共生系统(HALS)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实践。


余中博士介绍了机器学习领域的不同分支,并通过介绍“科学范式”的概念来帮助学员们打开思路。余中博士强调,虽然AI在很多领域都能发挥强大性能,但目前AI仍无法实现可靠的高效的知识获取,我们也面临着AI的准确性和可解释性之间的抉择。


在智慧医疗领域,一个新的范式——HALS正在被探索,通过AI 和人类医生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增强,实现可解释的AI,从而更好地为人所用。

商汤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田丰以《以发展为导向的人工智能伦理》为题,深入阐述了多元文明的世界需要将全人类命运视为共同体的、具有强大包容性的AI伦理观。


他认为AI的未来需要以环境、社会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并介绍了商汤倡导“发展的AI伦理观”,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技术可控”作为技术伦理治理的三大原则。


对此,田丰院长给U&AI营员们分享了一些实践案例,比如在商汤内部的“黑客马拉松”创新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为视障人群设计的避障眼镜,以及在上海市长宁区率先试点AI+一网统管城市治理解决方案、以提升城市管理效能等等。

北京瑞莱智慧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架构师徐世真博士物联网中心总监寇梅如,围绕“AI历史及助力低碳转型”,追溯AI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并分享了AI技术在低碳转型中的应用。


徐博士讲到AI在1956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以及大数据时代下机器学习的商业价值和发展机遇。


寇总监分享了AI实现低碳转型中各个领域的具体方法,包括应用在电力负荷和容量预测、极端天气情况预测与应对、水利基础设施预测性维护、光伏发电的运营管理、森林火灾的监测、建筑能耗的优化、未来交通、和智慧农业等领域。

此外,创造营还邀请到了其他来自国内外的学界和企业代表,包括新加坡管理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治理中心主任马克·芬德利教授、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未来协会AI倡议联合创始人兼主任赛勒斯·霍德斯先生、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人工智能治理中心高级研究员卡琳娜·普伦克尔、浙江大学教授王柏村、优必选科技联席首席技术官谭欢、埃森哲风投中国桥全球项目负责人王梅博士、经纶世纪医疗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余中博士、丰元创投创始人兼管理合伙人李强、Omdena创始人鲁德拉得·米特拉、极光智能创始人赵婉伊等。


导师们从创新与实践方案落地、创业与融资、应对系统性问题等方面为学员带来指导。


经过两个月的公开课学习,创造营学员们拓展了提案思路。而即将入围半决赛的队伍,将进一步接受U&AI助理导师们的精细化培养,并进行最终角逐。


决赛优胜队伍将亮相“2021年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国际论坛”,与国际社会分享愿景,并为AI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未来的全球讨论建言献策。


更多信息

请关注官网:

www.ai4sdgbootcamp.org



In Case You Don't Know...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是联合国从事发展的全球网络,我们倡导变革并为各国提供知识、经验和资源,帮助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我们在166个国家进行发展援助,通过与这些国家的合作,帮助各国应对其面临的全球性的以及国内的发展挑战。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Institute for AI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THU I-AIIG)是2020年4月由清华大学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依托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与国际治理方面的已有积累和跨学科优势,研究院面向人工智能国际治理重大理论问题及政策需求开展研究,致力于提升清华在该领域的全球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引领作用,为中国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你可能还想看

邀你入营 | 叮,清华和联合国向你发出一份用AI改变世界的邀请

捍卫自然#捍卫自然#:一年跋涉,信念与行动仍在延续 

她的故事构建一个更公平的未来需要更多女性投身科技领域

文章版权归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所有
喜欢此文,欢迎转发点赞支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